夜上海贵族名媛的另类社交养条洋狗去“跑狗”场走走秀

夜上海贵族名媛的另类社交养条洋狗去“跑狗”场走走秀

上海是中国最早西化的城市。

当时上海已有完善的电力照明,让这座城市入夜以后仍成为“不夜城”,在这灯火璀璨的背后,租界文化中的“跑狗”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在中世纪欧洲,贵族们时兴狩猎,狩猎时他们习惯带上一种叫做灵缇的猎犬,灵缇身形瘦长、反应灵敏,人们发现牠们追捕猎物的动作极具观赏性,所以后来发展出灵缇狩猎比赛,比赛方式是纵兔在前,再放灵缇追逐,裁判骑马紧随,依据灵缇的速度、猎杀技巧与灵敏度来做评分。

1927年12月,英国人坎贝尔等看淮商机,带领多名驯狗师,带着一群赛狗、一批电动机和纸兔模型,及其他跑狗场需要的设备,从伦敦乘船来到上海。

随即在英国驻沪领事馆注册,在华德路(今长阳路)、汇山路(今霍山路)、华盛路(今许昌路)、威妥玛路(今怀德路)设立明园跑狗场。

1928年5月26日傍晚,有报载“无尽的车辆往东驶向百老汇路(今大名路)以及邻近的几条主干道,同为赶赴远东最先开张的跑狗场——明园的开幕式。

”这是上海第一处跑狗场地。

所有的赛狗都是来自英法或澳大利亚的格力犬,并很快在上海发展为一种带有博彩性质的大众娱乐活动。

跑狗场善用了现代行销手法,除了举办聚会邀请贵族名媛成为饲主,形成名人代言的概念,更大篇幅登报广告,详列地点、购票方式、以及各种优惠,开场前也会施放烟火与表演助兴,甚至在狗场中造出园林景色,可以边吃喝边观赛,更以大众化票价吸引观众,下注金额还可以多人合注。

逸园不仅举办跑狗比赛,而且还有舞厅、酒吧等设施。

中心场地有时候还举办足球和橄榄球比赛。

其功能基本上类似一个以跑狗博彩为主的社交俱乐部。

逸园的盈利高峰在二战前达到高潮。

其实,早期上海的赛马是只有具备会员资格的男性可以参加,而入会又有严格的门槛,条件除了身份地位,还有社会关系,像是华人就无法入会。

后来华人自行开设了两座赛马场,但也不淮女性入会。

直到20世纪初,女性才被允许成为附随会员,附随会员的条件是必须依附着具备会员的男性亲属。

但跑狗不同,跑狗总会欢迎所有女性成为会员,因此当时上海的三座跑狗场有非常多的女性会员。

1929年有一位张夫人在逸园狗场掉了钱包,因此登报以一百元悬赏钱包,张夫人的钱包里放了证明会员资格的徽章共三枚(代表三座跑狗场)、化妆品、珠宝以及印章等重要物品。

三家跑狗场各开赛两天,一周有六天皆有赛事,会员还可以携带朋友入场,而会员也经常是赛狗的主人,如果赛狗赢得比赛,主人也可以上台接受表扬,女性的社交生活空间因为跑狗而大为扩展。

在民国时期的中国,许多人因战争或环境的缘故,还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生活,与这些赛马跟赛狗吃得好、睡得好形成很大的差别。

有一条狗叫埃洛弗林,本来这是一个美国电影明星的名字。

它生长在巴黎,飘洋过海到了上海。

埃洛弗林一到上海,“跑狗场”的老板就派了汽车接它,送到徐家汇的养狗场。

养狗场里面盖了整齐的“狗公馆”:水泥地,木头床。

冬天有火炉,夏天有电扇。

埃洛弗林吃的是面包、泡牛羊肉汤。

面包是由一个英国兽医特制的。

每天一大早,埃洛弗林刚起身,就有人送牛奶给它喝;它吃好早饭,又有人带它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散步,跟伙伴们在草地上赛跑。

老板为了训练狗的赛跑速度,特地从天津运来了大批野兔子,让这些”赛跑家“们追逐、吞食。

埃洛弗林每跑一阵,养狗场的中国工役就给它洗澡、梳毛,兽医还特地给它进行健康检查。

所以有些人会戏称:“帝国主义的马跟狗,过得比人还好。

” 当时,有些报纸的“本埠新闻”栏内,经常登有因跑狗输得倾家荡产而自杀的报道。

比如有一个商店的职工,投黄浦江自杀了,留下的遗书上写着:他辛辛苦苦的积蓄,都在跑狗场里输光了,走投无路,只得扔下妻儿自杀。

由于中国人团体抨击、国民政府的限制,上海公共租界的跑狗场“申园”、“明园”于1931年相继被迫关闭,只留下法租界的“逸园”,这也意味着中国人的主权逐渐上涨。

中国人团体在争取关闭跑狗场的过程中,用讽刺的口吻讲述过去外滩公园的赛马场标语是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”,而到了跑狗场的标语是“华人与狗欢迎入内”。

后来“逸园”的狗场在中日战争中搬迁到澳门,直到2017年澳门政府宣布收回逸园狗场,代表着上海名媛聚会场地的“跑狗”场最终画上句号。

举报/反馈——本文tag标签——赛狗